羚羊战略:卢旺达大屠杀背后的残酷现状

   《羚羊战略》荣获2007年美第奇奖和国际记者联合奖(PRIXIN鄄TERALLIE),在法国国内和国际上都有很大反响。在当年所有获得法国文学大奖的作品中,这是非常特殊的一本。首先它的体例特殊,既不是小说,也不是散文,甚至也不算报告文学,而是作者——《解放报》前战地记者让·哈兹菲尔德采访、整理的一本访谈录。其次题材特殊,所写的不是普通人熟悉的生活,而是遥远的卢旺达。对于生活在文明世界中的人来说,一场发生在同时代的、令近百万人丧生的大屠杀,以及大屠杀之后幸存者与刽子手比邻而居的残酷现实,实在是太难想象了。  《羚羊战略》这个词来自于书中的一句话:“有时候,凶手似乎要追上我们了,我们就四下奔逃,给每人都留一线生机。说穿了,我们采用的是羚羊战略。”此书是让·哈兹菲尔德“卢旺达三部曲”的终结篇。前两部谈的是大屠杀本身,第一部《赤裸生命》是幸存者发出的声音,第二部《屠刀一季》则是对杀手的采访。《羚羊战略》既是对大屠杀的回顾和反思,也更是对卢旺达现状的勾勒和对未来的展望。
    卢旺达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。19世纪起,英国、德国和比利时相继对卢旺达进行殖民统治。由于图西族人更白、更高,仅占人口14%的图西族被殖民者刻意培养为统治阶层。“精英的”图西族和占人口大多数的胡图族之间一直有尖锐的矛盾。1994年,卢旺达的哈比亚利马纳总统的座机在首都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中,机上人员全部遇难。这个事件成为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的导火索。接下来的两个月内,胡图族军队和各种军事组织在种族大屠杀中杀害了近80万的图西族平民。再接着,图西族的“卢旺达爱国阵线”反扑,也屠杀了近10万胡图族平民。10月,卢旺达爱国阵线宣布停火协议,屠杀终告段落,而留下的创伤却远远没有终结。2003年1月,卢旺达政府在西方社会的支持下决定进行民族和解。再加上几万胡图族青壮年被关押多年,图西族又人口骤减,劳动力严重短缺,因此总统颁布法令,将种族屠杀的刽子手分批释放回家。与此同时,当局也启用了延续原始部落民主精神、带有乌托邦色彩的“公审制度”。这样一来,卢旺达就面临了一个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困境:幸存者和刽子手生活在一起,不但不能延续仇杀,而且要学着和睦相处。这就是《羚羊战略》中卢旺达的现状。

非洲地图